
關鍵詞:微孔
沖孔網
標題:弱水三千,直鉤釣魚:上海不銹鋼
沖孔板孔夫子舊書網的誘餌與商機
來源:知乎
文章內容: 最近一篇連轉載的閱讀量都突破十萬+的爆款紅文“孔夫子舊書網,中文互聯網最賺錢的垃圾回收APP”把近20年來一直在小眾范圍內自產自銷、自yy自high的垂直生態圈向水平方向拓開了一道好奇的口子~
不過,這篇爆款紅文主要涉及的是孔夫子舊書網上的信札和手寫文件,其實,孔夫子舊書網主要還是買賣二手書的地方呀。
不論剛出版的流行讀物,還是絕版多年的古舊書,都有可能以比較低的價格淘到。在絕版多年的舊書中,則主要有中國的線裝古籍、西洋古籍和舊平裝書。
所以我打算先來揭破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種種讓萌新噗噗心動的“可賺錢點”,再上干貨,說說孔夫子網真正的商機。
上海不銹鋼沖孔板孔夫子舊書網的紙質手寫文獻
關于孔夫子舊書網上紙質手寫文獻的“可賺錢點”,我們可以從“最賺錢的垃圾回收APP”一文中歸納出以下三條:
A. 孔網上的紙質手寫文獻大多從廢品收購站來,成本低廉。
“川大門口的舊書店老板老黃反手就會把幾塊錢收來的泛黃信札,80塊錢掛在孔網,他不怕砸在手里,畢竟沒有成本?!?B. 這些文獻是史料的寶庫,只要獨具慧眼,就能從中搭建出一流的學術成果。
“真正的文科狠人,往往會把廢品站當作自己的第二檔案館,廢品站挖掘的狠料會被編織成一顆顆射向既有認知的學術炮彈,高華年輕時便在收廢品的同學家汲取了大量養分?!?C. 畢業論文也可以囤一些,萬一押到未來的學術明星,就賺到了。
“有些學生的畢業論文寫得非常好,我們也會盤下來,萬一又是一個項飆呢?!?先看“可賺錢點”A:
(孔夫子舊書網待售的,著名印刷史學者錢存訓先生手跡截圖)
我們若是替川大的黃老板算一算賬,就會發現,除了收購信札花費的可以忽略不計的幾塊錢之外,他還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去成堆的舊紙中搜尋,需要研究(信是誰寫的,寫給誰,雙方的身份與名氣幾何、能值多少錢),需要編目、存放,需要上架,需要經過也許非常漫長地等待,才終于有買家光顧,而最后,所有這些人力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帶來的回報,也不過80塊錢而已。
我自己導師的簽名贈書和信件,也有時會出現在孔夫子網上,比黃老板開的價略多幾倍。即便如此,若不能大量發賣,且有人買,萬利從哪里來?錢存訓先生是導師非常尊敬的上一輩學者,他的身價自然又比導師高出許多,倒賣他的手跡,雖然比之郁達夫還多有不及,但離賺錢,確實更近了一步。只不過名氣分布一向是個穩定的金字塔結構,越到塔頂,人數越少,搜尋越難,一本萬利的概率與彩票中獎相當。(想到Patrick Süskind的恐怖小說《香水》,不禁為在孔網上比較值錢的那些老師們打了個寒戰~)
再看“可賺錢點”B:
“文科狠人”上海不銹鋼沖孔板,放著多少開放的檔案館、回憶錄、口述史料、行業數據等富礦不挖,卻一味海里撈針般在孔夫子網上搜羅零星史料嗎?且參考引用,也不必一定把原件買下呀。(當然這點不能說死,前幾天讀《上海書評》,才看到文科狠人高山杉大人,在孔夫子網上買到一冊清嘉道年間山西太原府瓜廠千壽寺刊刻的《凈土要集》的后印本,并以此梳理出明末律宗再興運動中見月讀體(1601-1765)身后的部分傳承世系。)
(孔夫子舊書網某書店十月售出的博士論文截圖)
最后看“可賺錢點”C:
我還真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看到過不少收羅了大量博士論文出賣的書店,平均大約50塊錢一本。不過這些論文絕大多數既沒有簽名,也沒有作者的校改文字,你我只要有知網賬號,統統可以用caj或者pdf格式全文下載下來,自行打印成冊,成本十幾塊錢,毫無升值保值空間。當然,即使有簽名和校改文字,且不說大小博士的手跡是否都有升值的價值,即使有,買家又怎知真假?比如前面我截圖孔網待售的錢存訓先生手跡,赫然就有一件是假的。
所以總的說來,孔夫子網站上的紙質手寫文獻大凡在一百年以內、不成體系(參考王國維所謂“我中國新出之史料凡四:一曰殷墟之甲骨,二曰漢晉之簡牘......”),也沒有代表性的(說人話就是名人手稿,或者內容特別有料),都沒有收藏價值,只能獵奇而已。但如果您家有廣廈,不妨囤著,到孫子的孫子也能打醬油的時候,只要東西不假,且還沒有被蟲蛀、被霉污、被酸化,被水火盜賊光顧,就可以拿出來換點小錢啦!
那么,孔夫子網真正的商機在哪里?
所謂商機
上文已提到,近代的紙質手寫文獻,若不成體系,又沒有代表性的話,就沒有太多的收藏價值,近代的印刷品也是如此。
因為出版前一般都經過各種篩選、整理、校訂,印刷品的內容大概率優于一般的手寫文獻,比如錢存訓先生的文集,內涵一定比信札更豐富凝練。同時,得到出版,就又有了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個相同的副本,因此印刷品的稀缺性遠不及手寫文獻。
所謂的收藏價值,其實無非就是內涵(學術價值、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稀缺性,二者必須兼具。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或者在任何收藏品市場上,要想淘寶而不被坑,都需牢記這兩個要素。
至于商機,和撿漏同義,就是發現被別人忽略和低估的東西。在我看來,孔夫子舊書網上最大的商機,是西洋古籍。
孔夫子舊書網上的西洋古籍
我們就從內涵和稀缺性這兩點,來檢驗一下孔網上的西洋古籍。
內涵也許沒有一個定論,有的人要推究內容(比如異文的優劣,多一篇還是少一篇序跋,注釋水平高下等等),上海不銹鋼沖孔板有的人講究字體、排版、紙墨和印刷效果,有的人還考慮裝幀是不是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我就放兩組對比圖,大家自行比較取舍:
再驗證稀缺性。在孔夫子舊書網上,95%以上的圖書,都是最近50年內的出版物。在剩下的5%之中,線裝古籍和民國舊書作為孔網特色招牌菜,享受置頂待遇,而西洋古籍則需要通過一定的搜索技巧,才可能見到。所以我猜95%的孔網用戶,都沒有見過孔網上的西洋古籍吧?
(來到孔夫子舊書文網首頁,我們是無法通過分類目錄找到西洋古籍的)
從“外文原版”分類下的任何一個子目點進去,跳出來的只有各種新書,我們需要點擊右上角,把默認的“圖書條目”改成“所有商品”,再把目錄列表上方的默認排序方式從“綜合”改成“最早出版”:
還是不行,對吧?看頁面左側的“子類篩選”,除了“語種”和“品相”,是不是還有“出版時間”?其中竟然有“宋元及以前”?古騰堡尚未發明西洋印刷術之前的教士手抄經,居!然!可!以!在國內、在孔夫子網上買到么?當!然!不!行!這些都是賣家上架時,不負責任地亂填出版時間造成的。。。
“明代”呢?雖然還是有不少亂上架的賣家烏龍,但確乎開始看到皮質封面,和不知所云的拉丁文書影了,對不?當然大明1644年滅亡,出版時間居于“明代”這一子類下的西洋古籍,不論真假,都只能看看,買的話還是算了,土豪請隨意。
版本學經常被嘲笑是“書皮子之學”,皮面就是西洋古籍的標志性特征。因為在18世紀中期以前,絕大多數新出版的書都是以一沓四折的紙的形式賣出,由顧客買回之后,委托裝訂工坊裝訂成冊。19世紀開始有出版商開始嘗試布面,但早期的嘗試都不太結實耐磨,到19世紀布面的制作工藝成熟,19世紀晚期出現平裝紙質封面。所以距今150年以上的書,絕大多數都是皮面。
(孔網上某賣家出售的法譯《賀拉斯頌詩集》,上海不銹鋼沖孔板1823年出版)
大明1644年滅亡,出版時間居于“明代”這一子類中的西洋古籍,不論真假,都只能看看,買的話還是算了。當然土豪請隨意。
隨著時間漸近,書的數量增加,價格下降,語種不一,內容各異,總有一種、幾種書打中你心,如果價格還低于茅臺、低于某品牌限量版的鞋子,或者你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寫的文件字據的話,可以考慮考慮要不要出手哦。不過,頂頂要緊的是,要真的心動,又能夠愛惜。記得讀書時,導師有一句口頭禪“書總歸比人長壽”,想這些書在多少被蟲蛀、被霉污、被酸化,被水湮火焚,被兵?燹,被無知的筆墨涂上海不銹鋼沖孔板